从2010年开始,在两年内全面实施EVA考核。
目前,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综合了当今世界油气开发的先进技术。页岩气,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,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。
四川盆地页岩气对外合作的空间非常大。延伸阅读11月10日,中国石油与壳牌公司在北京签订《四川盆地富顺—永川区块页岩气联合评价协议》,吹响了我国在页岩气这一能源新领域的勘探开发号角。这使得页岩气井能够长期地以稳定的速率产气。与常规天然气相比,页岩气开发具有开采寿命长和生产周期长的优点,大部分产气页岩分布范围广、厚度大,且普遍含气。据悉,我国有非常丰富的页岩气资源,西南油气田很早就开始对页岩气进行研究开发,培养了一批勘探页岩气的技术人才。
据国资委网站消息,11月25日,随着中国石油(13.43,0.20,1.51%)与壳牌公司的合作开发项目——富顺—永川区块页岩气项目在成都启动,标志着我国首个页岩气合作开发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报告提出,中国必须建立引进外资的国家产业安全管理与预警机制,在保持吸引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,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,并加大鼓励外资实质性转让技术的政策支持力度。E:哪些地方发现了可燃冰?张:目前全球有一百一十六处发现可燃冰,海下九十八处,陆地十八处。
首先就是冻土带有没有可燃冰,现在发现了,有。2007年我代表国土资源部宣布,在中国的南海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实物,当时我们是第四个国家通过钻探在海底取到样品。全世界来讲,顶级的调查船不多,2004年我们曾经借德国的调查船来确定中国海底有可燃冰。目前估计在2020年能够开始进行商业性开发。
E:为什么叫可燃冰?张:说来有趣,大概在1996年时我们对这种物质怎么翻译成中文非常恼火。但是,当时存储可燃冰的液氮瓶只能通过汽车运输,至少需要半个月,只能就地燃烧。
但是我想老百姓不认识,领导不认识,去哪里筹资金来开展研究?但是,最后还是没有采用可燃冰。储藏量是通过工程计算得来的。我带领这个小组用了一年时间作准备。接着,第三步怎么开采也是问题,目前国际上都在研究。
所以我们的起步不晚,但是进展甚慢。干了二年,我们搞了五百公里海底地震,发现有一百五十公里有BSR(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,海底仿拟反射)异常。在内地首次发现的地方,我和德国的科学家一起命名。再算上更高的燃烧效率,这个能源的前景相当大。
为了让大家对这个新事物有兴趣了解,就要开始作情报调研。海上开采成本高昂E:国家是什么时候开始研究可燃冰的?张:1995、1996年的时候,由于我是学者,被调到地矿部。
这三种方法都是各有利弊,全球都在为这个头疼。其中二十五处已拿到样品,而来自动土带钻探得到的样品只有三个,即加拿大、美国、中国(俄罗斯意外发现)。
这个开出来的天然气非常纯,但是因为是初步,所以数量不,距离真正实用阶段还是比较远。但海洋工作成本很高,我们的海洋调查船什么都不干就停在港口,一天的花费是12万元人民币,船一开动就是36万元人民币一天。英国科学家首发现E:可燃冰是谁最先发现的?张:1810年,有一个叫戴维的英国科学家首次合成了带氯气的水合物,并且提出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概念。从七十年代开始,国际上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形成了热潮,学术文章也开始有了,但是还只局限在学者之间。在九十年代中期,美国、日本及德国都已经设立了国家计划,专门将天然气水合物当作燃料来研究。我的工作是搞技术管理,同时也筹备现在的地质调查局,主管机关的业务。
第二阶段,有多少?不知道,现在只是估算。然后花了1000万元这其中圈出了可能有可燃冰的五个区域,这样我们才争取了国家在2002年设立了专项资金。
我们科学家其实估算出来够用三百六十年,但这是理想条件。它必须在低温(0至10度)和高压(大于100大气压)的环境下才能保持稳定,在常温下较易挥发。
加拿大就是在北极圈里的Mallik搞了个合作项目,包括美国、德国、印度都有参与。因为那里距离香港的陆地最近,所以我们就给那个发现的矿区命名为「九龙甲烷礁」。
比如海底三百米至二千米就非常理想,全球约三分之二的海洋符合条件。开采分三阶段E:开采可燃冰的前景如何?张:开采要分三个阶段。直至1965年,在前苏联的西伯利亚的麦索亚哈油气田,他们发现天然气开采完之后里的冰也随之融化,然后就发现其实就是水合物,于是顺便也开采了一些,这就开始把水合物当作燃料了。因为高温,可燃冰就直接气化了,然后逐渐减压出来。
但是,所有科学家都否定了我的意见,认为直译更符合学术名称。本文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、总工程师张洪涛博士接受香港电台普通话台E线金融网主持刘羽葳及堵轶文的访问摘要,他谈及可燃冰近年在中国的发展。
这个减压的方法很经济,但是危险性太大。我们2007年首次在中国南海发现可燃冰,我就在新闻稿上写「中国首次发现天然气水合物(可燃冰)」,告诉大家天然气水合物就是可燃冰,结果媒体的朋友看到之后如获至宝,这个名称也就沿用至今。
直到199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,我们成立了一个国家计划,叫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。另外,还有井下电磁加热,就像用微波炉热水一样,因为水合物含水,效果非常明显。
由于这个原因,很多业内的学者都不理解是什么东西,导致我们的项目晚了七年上马。一个就是热激发,主要靠注入热流体,比如热泥浆加温让它气化。加拿大、俄罗斯及美国有过若干发现,目前尚未大规模开采。在调研过程中我是相当失望的,当时网络不像现在那么发达,我们通过和国际上的合作搞了有限的文字资料,连图片都没有,根本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。
比如用低密度的泥浆就起到了降压的作用,或者把其他的杂质抽上来。原因是这是物质在冻土带以下二千三百米的位置,几乎不会受到地面温度变化的影响。
E:什么是可燃冰?张:可燃冰的英文叫gas-hydrate,中文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。目前各国研究就是要控制开采的过程。
第三个方法就是用一些化学物质,像盐水、甲醇、乙醇往里灌。从全球的估算,目前在全球发现的水合物的资源量,是所有化石能源(煤炭、石油及天然气等等)加起来的二倍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